凉山新闻联播 | 会东:建成6400余米山地运输轨道
在《开塞》篇中有一段关于法家对于历史见解的描述,其中提到武王逆取而贵顺的思想,李存山认为陆贾后来劝说汉高祖刘邦尊儒时说的汤武逆取之说即源于此。
西方的德治思想与儒家有何异同? 郭齐勇:东西方大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或苏格拉底、柏拉图,都不可能只讲德治,不讲法治。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
过去人们习惯说吃人的礼教、礼制,现在看来也需要重新检讨。宽厚宽容、有大气度,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得到拥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德政对执政者提出的要求,孔子认为是恭、宽、信、敏、惠,即严肃认真、宽容厚道、言行一致、勤劳敏捷、施惠于人。德治虽不等同于人治,但还是接近人治。
总的说来,礼乐是文化,其内核是伦理道德。意即,为政在于得人,即识别与任用贤人。道本人所固有,而人不能体之为一者,盖物我相形,则惟知有我而已。
明代中期,思想界风起云涌。依罗钦顺判断,禅学混入儒学之中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夫斯道之弗明于天下,凡以禅学混之也。……理学发展到了这一步就无可避免地要逼出考证之学来。道故无所不在,若搬木得法而不谓之道,得无有空缺处邪?【16】这样的理论设计,无疑将理遍在化了。
3[日]山井湧:戴震に至って完成された氣の哲學は、宋代の張横渠を别とすれば明代中期から始まっている。他对人欲进行了充分肯定:夫性必有欲,非人也,天也。
钟彩钧提出:整菴的理气论带着过渡的、折衷的色彩。见[日]山下龙二:《陽明學の研究·展開編》,东京:现代情报社,1971年,第85页。14 (明)罗钦顺:《困知记》,第13,72,184,5-6,42页。7 [日]马渊昌也:《明代后期气的哲学之三种类型与陈确的新思想》,杨儒宾、祝平次编:《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第166页。
他说:气与性一物,但有形而上下之分尔。而在罗钦顺那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山下龙二称罗钦顺思想为理气浑然一体【5】论。然古礼古乐之亡也久矣,其遗文绪论仅有存者,学者又鲜能熟读其书,深味其旨,详观其会通,斟酌其可行之实,遂使先王之礼乐,旷千百年而不能复,其施用于当世者,类多出于穿凿附会之私而已,可慨也夫。
【45】以理学和心学为主体的宋明儒学,则将心与天的道德含义进一步扩充,这依旧是延续孟子一系的路线。世儒曰:‘人禀天气,故有善而无恶,近于不知本始。
但法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又决定了法的弹性必须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见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1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第79页。
【32】首先需要对罗钦顺论述脉络下禅学释氏心学等概念进行厘清。罗钦顺继承了宋儒气赋形、理赋性的思想:凡赋形于两间者,同一阴阳之气以成形,同一阴阳之理以为性。信如斯言,则性体也,心用也。41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册,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86,286页。23 罗钦顺说:程叔子云:‘孟子言性,当随文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山井湧便将罗钦顺视为明代中期气的哲学【3】的开山人物。
然而就现实的人类社会来说,却存在着礼不行的情况。有我之私日胜,于是乎违道日远。
【16】由此可见,阶段性是罗钦顺性论的一大特征。39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上册,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4页。
为何罗钦顺的学派归属会存在争议?其心性论与理气论是否真的相互矛盾?这依旧是当下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罗钦顺将理的形上属性消解,并且纵观其全部著作,找不到以体—用框架论述理—气关系的例证【20】。
罗钦顺既反对高悬在人类社会之上的天理,也担忧无边界的法会对人性造成戕害。在偶得《慈湖遗书》、阅之累日之后,罗钦顺感概:痛哉。【14】理即气之理是罗钦顺讨论理气关系的一大原则,内含三个方面要点: 首先,理本身并非实体,而是对气之运动变化规律的总结。既曰天矣,其可去乎?【32】并将法的定义扩大化,使之更加近乎人情。
理学、心学均在形上的意义上定义天理,其差别在于对心的理解。相较于典型的气质人性论,罗钦顺的人性论呈现出复杂性:无论是对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甚至是告子的生之谓性,他均有一定程度的批判与吸收。
2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0页。理概念的引入与其独特的诠释,即在理即气之理的基础上仍想保留理的本源性、秩序性,是造成罗钦顺思想复杂性的直接原因。
【13】天气有善有恶,依循性生于气【13】的原则,故而有生之初人性即有善有恶。但需注意的是,即便是在理学那里,在究极、圆融、理想的状态下,心即理也是成立的。
【21】在宋明儒学话语体系中,天人一理可视为天人合一的同义呈现。又因为性即理,所以严格来说心的全部含义并非只有知觉义。学界对于罗钦顺的学派归属存在争议,这种争议主要表现为理学与气学之争。一方面,罗钦顺自称以朱子为宗【1】,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朱学后劲。
19 杨儒宾:《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2年,第302页。同样地,接受礼的教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也体现为天人之理相结合的困难。
【41】儒释间的差别不在于本心与否,禅学与圣人之学均追求尽其心:夫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但本心与本天的学术谱系划分,更多的是宋明儒学话语体系下的产物,需要置于特定的语境中来分析。
罗钦顺说: 理果何物也哉?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然则其所知者,亦心之光影,而非实也。